见微知著,防微杜渐
来源:会员投稿 发布时间:2020-04
昨日闲暇看了道德经第三章,原文如下: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也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恒使民无知无 昨日闲暇看了道德经第三章,原文如下: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 昨日闲暇看了道德经第三章,原文如下: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也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恒使民无知无
昨日闲暇看了道德经第三章,原文如下: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也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恒使民无知无欲。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矣。
开心小区,欢迎转载!
本文来自开心小区! 数千年来,封建士大夫和帝王们都把它误导为愚民,治民如牧蓄。所谓天子,即是代天牧民。 且不管做何解,正是智者见智,仁者见仁,我只取我所见之义。 其后附一经典案例,也深深地打动着我。 案例:纣王象箸纣王在年轻时,极有武略,曾一度带兵冲锋陷阵,征服许多异族,所以深得先皇和诸大臣的青睐,顺理成章也就成了王。 纣王初时还是有所作为的。在这段时间,有次朝堂上,纣王拿了一双精美的像牙筷子,把玩不已,且请诸大臣观赏。诸大臣看了,也觉得美,赞不绝口。 此时,重臣箕子,也就是纣王的叔叔,他看了却深身发冷,颤斗个不已,脸也在抽动。 下堂后,箕子的熟人都聚在箕子家,问箕子在朝会为何那样神慌。 箕子说:“这筷子却实做的好,正是因为做的好,我才怕呀,怕纣王因为这筷子变坏呀!” 众人皆不解,一双筷子能叫一国之君变坏吗? 箕子就接着解释:“正因为筷子好呀,所以王会认为象牙筷子必定不能放到泥土烧成的碗、杯里去,必然要使用犀牛角、玉石做成的碗、杯。用着犀牛角、玉石做成的碗、杯,就必定不会吃豆子饭、喝豆叶汤,则必然要吃牦牛、大象和豹的幼胎;吃牦牛、大象和豹的幼胎,就一定不会穿着短小的粗布衣服站在茅草屋底下,必定要穿多层华美的锦衣,铸造高大壮观的宫室。他会想要更多更多的东西,到时我们满足不了,他就会责罚我们。我害怕如此的结局,所以恐惧这样的开始……”。 可是诸大臣还是不解,箕子只能摇头做罢。 又过三年,箕子的话应验,就出现了历史上的纣王暴政,酒池肉林以娱,炮乐之型以罚乐。毕干挖心,杨任挖眼,商容撞柱,箕子扫地……又两年纣亡。 箕子大智,见微知著,却少勇,没有防微杜渐。 生活中,何尝不是如此,我们的欲望不也是如纣王般。老子还有句话,很让人深省,“贪如水,不遏则滔天”。没有欲望的人是不存在的,也不可能,生在三丈红尘,自是俗人一个,在俗世众欲纠缠之中,但人与兽不同的地方,在于人能主观克制。 人心如一块地,种啥得啥。而积极的念头如五谷,堕落的如芜草。所谓见微知著,也就是苗而知秀。当心中诸念纷生之时,应击浊扬清,打压邪祟念头,扶植正当心性。人性本善,心性本恶。往往,杂草的邪恶比正道苗子来的更猛,在心田中更有沃土,所以君子才要一日三省其身。佛家,道家,儒家都强调修身养性,要悟,所谓的悟,也无非是除却心头杂草,获得内心的清静世界,让正义之念长成参天大树,达到一种心灵之大自在境界,不为物欲横流所动,不为名缰利锁所困。 心似明镜头,无时无刻不落尘,所以要时时扫之,莫使其蒙了心机。所谓的心中本无尘,断非我等庸俗之人所能至的境界。 克邪祟之念草,扶正道之心苗。莫等邪念长成了大树,再除晚已,除恶须趁早,时时警惕,如履薄冰。 在此摘几句禅语,以警人心:1.终日为善不足,一日为恶有余2.一日为善,福虽不至,祸自远亦一日为恶,祸虽不至,福自远亦(下次,再写空心方可纳物,绝虑才能远思)